百度验证 百度联盟 百度站长 钓鱼APP 网站排行榜 百度安全联盟 安全联盟 顺义钓鱼网百度验证 搜狗验证 百度验证 站长统计

京郊钓鱼网,钓鱼论坛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1278|回复: 7

竞技钓法基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9-11 08: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kII 于 2013-9-11 08:21 编辑

 


竞技钓法基础



握竿的手法,竞技钓一般全程将竿握在手中,只有换线、抄鱼等情况下才放在竿架上。所以是比较累人的,常用的手势是长竿、战斗竿用手握竿把底端20厘米处,竿把抵在小臂下(利用杠杆原理省力)。短竿、轻竿用手枪式,竿把抵在手心,手指自然握住,食指伸直压在竿把上部或侧部。上饵,先捏取适量饵料搓成圆柱状置于食指和中指之间,用拇指尖分成2等份,一份留在拇指甲上。握竿手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子线中部,上饵手将下钩压在饵料下端,向上稍拉入饵团同时用上饵手三指搓成需要的形状(如子线缠绕这时可用握竿手两指搓动,一般会分开),然后用握竿手无名指将双子线前后分开,上饵手用同样方法将拇指上另一份饵料搓在上钩。也有人先装上钩饵的,我觉得速度差不多,看个人习惯了。摘钩,这里只就使用摘鱼钢针给个提示——上饵手抓子线中部(摘大鱼不可抓紧)把鱼提到鱼护口的钢针上,先向上拉使钩挂住钢针然后再向后下方压,这样可防止子线在钢针上磨擦受伤。2钩都中同一条鱼时可用钢针从双子线之间伸入,先摘鱼嘴的钩,往往挂身的钩会跟着脱开。还有就是上饵和摘鱼时都要注意竿不能指向侧方,和前面说的一样,为了防止比赛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平时要养成好习惯。
  谈谈调漂。这个问题其实不好说,因为流派很多,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更好的技术等待您以后自己去探索、完善罢。调漂首先要认识浮标。浮标能显示线组的位移(注意是“整个线组 ”),给出可见的信号,更重要的是通过调节浮标的上下位置能改变线组在水中的状态,这才是我们调钓的根本依据。浮标把钩饵都悬离了水底时线组处在完全绷紧的状态,对受到的外力传导最快。反之当钩饵触底甚至躺底时线组松弛小的力就传不到浮标了。这是我们讲“灵、钝”的基础。说到底调漂就是使浮标能够准确及时地显示线组的受力情况,而浮标的调整应变就是改变线组松弛状态和钩饵在水中的位置,使其适合鱼就饵的习惯。这两者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就需要我们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段不理解可以略过)竞技钓是在台钓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最大特点就是“悬坠”,我们调漂首先就是要把坠重减少到小等于浮标的浮力,使线组悬浮在水中,漂尾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数,这就是定“调目”。第二步通过移动浮标使钩饵位于我们希望的深度,线组处于既定的状态,这个状态要靠我们通过漂尾露出水面的目数结合经验来判断。在调钓过程中,要注意几个环节:
  1、调目要找精确,修剪铅皮要从多到少,调小漂时往往最后甚至只能用在表面刮掉一些毛刺的方法来调整。我前文已经说过了,调漂要深压水,通过压水漂目才能稳定在同一位置,调目是后续调整的基础,不可马虎。定调目要根据钓法和战术来选择,基本的方法是定在漂尾的一半目数(比如7目尾定在4目,11目尾定在 6目)。
  2、要称钩重和饵重,所以我推荐不挂钩调漂—空钩称重—挂单饵称重—找底—定钓目的程序。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但却是打好基本功的好办法,只有对钩重、饵重都心中有数,才能在后面的变化中有的放矢。
  3、找底要多验证几次,水底情况比较复杂,多试几次可以防止找过底或者没找到,而且在钓点底不平的时候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4、定钓目的时候要注意两个盲区,一是双钩距较大时可能出现在一饵触底一饵悬浮到两饵触底之间漂目没有变化,二是在双饵卧底到8字环触底之间漂目变化很小,处在这两个区间时可能您移动浮标后示目并没有发生。所以只能靠经验来判断双饵的状态了。还有就是定钓目也要压水(不要压得太狠抖掉了饵)。说说调漂步骤首先组装好线组,不挂钩。把水线减到接近水深,但要确保不触底,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线重的影响。配一块大于漂浮力的铅皮,抛竿看看配重差多少,浮标下得越快说明铅皮超重的越大。接下来修剪铅皮,超重的多就多剪一点,越接近预定调目就越要少修剪,防止减多了过了调目。万一减过了,建议您还是换块铅皮重新开始吧,多练几次就掌握了。调好了目数后挂钩再抛竿,看看示目的变化,比如由4目变成了2目就说明单钩约重1目。然后再挂单饵(每颗钓饵大小要尽量均匀)看看示目变化,称出饵重。然后挂双饵上移浮标,反复多次直到露出水面的示目达到预定的目数(现阶段钓目定在和调目一样)。这是最基础的调漂方法(线组状态偏钝),以后再学习拉饵、轻饵、钓滑鱼、轻口等不同鱼情还要去学习更有针对性的调漂方法。
  谈观漂也叫做读漂、摘口等等,就是分辨并抓住浮标反映出来的有效信号。
难点
  1是抓住微小的动作
  2是分辨真假信号。
  其实观漂和其他钓鱼技术一样,都不是独立单项,从前几章节就可以看出来,各项技术是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的,在实际应用中任何环节的差错都会造成遗憾。所以谈观漂也要建立在对鱼情判断准确、钓具适宜和调钓合理的基础上。我们谈抓动作首先就要对使用的特性做到了如指掌,因为很多微小的动作仅仅是表现在与正常状态的细微差别上,如果不清楚浮标的特性、不知道正常动作是什么就无法分辨出这些信号了。第二就是要把调漂的功夫下好,动作不好看的大部分原因是没有调校准确,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调校浮标的目的就是使线组状态适合鱼就饵的习惯,并且能够最有效的传导上水面形成可视信号。如果这个环节做不好空谈摘口就没有意义了。下面我谈谈常见的信号分析与应变(现阶段只谈软尾漂,硬尾的动作规律性差,不好归纳)底钓鲫鱼常见的信号有十几种,我主要分析4种其他的留待大家自己体会。这里有个日本人做的钓鱼教学网站,里面有不少观漂的教学动画,对于初学者找到竞技观漂感觉还是挺有帮助的
  1、下顿信号,这是最常见的标准信号,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在我们调几钓几的情况下出现这种信号中鱼率是很高的。需要注意的就是小鱼、糗鱼的动作会很小而且常失去顿感变成“小阴口”,解决的办法1是留出最适合观漂的钓目,比如调3目钓3目一线(就是3目下多一个黑边或白边,依个人习惯而定)。
2就是多在冬季钓小鱼,逼自己习惯抓这种信号了,呵呵。还有就是钓乱鱼时往往出现突然的大幅下顿甚至黑漂却提不到鱼,这最大的可能就是鱼没有吞到饵而是撞线造成的。所以连续出这种情况要放过这口。
  2、升漂信号,这和传统钓的信号类似,竞技钓出现这种信号机会不是很多,一旦出现要结合自己的浮标类型和调钓方式综合判断,先分辨是否水流、饵重等原因。用软尾漂调几钓几时出现升漂信号要逐步尝试抓,半目抓不住就改抓1目直到升漂停滞的目数。高频率出现升漂多见于生口鱼,中鱼率应该蛮高的。但也说明钓的有些钝了………
  3、上升下顿信号,这是我认为中鱼率最高的信号了,而且说明浮标调整得很对路,给钓者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感觉,很享受哦。要注意的就是和升漂信号区别开,它往往是先上升半目到1目,然后跟着下顿半目到2目,越是大鱼这个幅度越大,而且有时候上升后并没有马上下顿,可能会等上几秒钟都有。
  4、接口信号,这个其实不属于底钓信号,但竞技钓鱼绝不能公式化,说是底钓也不能看着接口信号而白白放过吧。所谓的接口就是浮标没有稳定到钓目时出现的加速、减速和停顿,其实要抓准是有些难度的(关键是熟悉所用浮标的正常下降状态是什么),在现阶段只需要我们不要放过这些信号,尝试着去抓,争取摸到规律。我这里只是个提示,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信号,请大家自己去实践体会吧,竞技钓鱼不是靠公式化去套的,往往我说的方法在这里对路,但换个鱼塘就不灵了,这很正常。所以我还是希望大伙要加强自己的练习,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自我否定才能突破,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技术真正学到手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9-11 08: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难得给力的帖子啊。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11-2 17:48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3-10-13 08: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路过打酱油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11-2 17:48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3-10-13 08: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路过打酱油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11 20: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11 19: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超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11 19: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多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11 19: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8-11 20: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京郊钓鱼网 ( 京ICP备11049198号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194号

    GMT+8, 2024-5-3 00:35 , Processed in 0.1839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